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古琴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古琴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民族樂器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民族樂器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圖說:“琴瑟和鳴”明日將重現舞台 官方圖 下同
成語“琴瑟和鳴”寓意和美,意指夫婦情篤和好,時常被當成祝福語印在喜帖或名片上,讓人錯覺“琴瑟”仿佛離我們很近。可事實上,舞台上的“瑟”沉寂將近半個多世紀,鮮見於舞台。明日,久違的琴瑟合奏《梅花三弄》將被創新恢複,並在“海上雅樂ⷩ🔩落歸憶梅花——世紀琴人張子謙誕辰120周年古琴音樂會”中現實演繹“琴瑟和鳴”。
這場由上海古琴研究會發起的紀念張子謙先生誕辰120周年活動,不但聚集了專業學習古琴的青年演奏家,也網羅了很多“大隱隱於市”的民間高手以及古琴愛好者。整台演出專業和業餘古琴演奏者幾乎對半開,而老中青幼四代同台的景象,也折射了近年來“古琴熱”的縮影。
角色扮演《梅花三弄》
格調高古的古琴,搭配上清悅的瑟,古老樂器在青春的指尖,充滿活力。瑟是非常古老的樂器,真實的瑟比古箏還要大上許多,而且非常沉重。事實上,當代古琴演奏家們幾乎都沒有親眼見過瑟,他們隻是從張子謙等前輩古琴大師留下的照片或是視頻資料中模擬瑟的樣子,按照他們所形容的音色來還原,從而研發出新的瑟。此次,再度亮相舞台的瑟就是由上海古琴研究會副會長沈正國開發、研製而成。他用10年的時間,用最古老的絲弦,將琴身設計得更小巧。為保證共鳴腔,麵板被打磨得更薄。
圖說:作曲家為此版《梅花三弄》另外編配了二聲部 官方圖
不僅僅是樂器失傳了,就是演奏技巧也失傳了,這曲琴瑟合奏的《梅花三弄》,是古琴演奏家戴曉蓮根據現在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音像資料和老一輩藝術家對於瑟的回憶和描述,來恢複的。“如果說,古琴演奏給人的感受是蒼邁遒勁的,那瑟則更柔和典雅、溫婉動聽。這種合奏上的編配講究‘其樂融融’,琴瑟對彈之所以會衍生出‘琴瑟和鳴’這樣的成語,就是因為聽琴瑟合奏就仿佛聽夫妻間溫馨對談。要彈出那種夫唱婦隨的和諧和甜蜜,是對演奏者的考驗。”
較特別的是,這曲琴瑟合奏《梅花三弄》不是按照原來琴瑟合奏的方式,作曲家另外編配了二聲部,讓琴瑟有角色扮演,分工完成。戴曉蓮說:“關鍵是要找到合奏的那種默契,要有互相在對話的感覺,琴是沉穩的、瑟就活潑跳脫些;琴若激烈起來、瑟就更靈巧地應和,找到那種對話的感覺,這曲《梅花三弄》的韻味就出來了。”
“張龍翔”風采重又現
自上海開埠以來,一代又一代古琴家活躍於這座城市,使上海成為中國近現代古琴活動的一大重鎮。出生於1899年的張子謙,一生經曆晚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時期。他是廣陵琴派的傳人、今虞琴社的發起人和重要組織者、新中國第一位專職古琴演奏員、音樂院校古琴專業教師,親身參與並見證了我國近現代古琴藝術的起落興衰。
張子謙是江蘇儀征人,13歲開始學琴。二十多歲時,他來到上海,經常與古琴家查阜西、彭祉卿切磋琴藝。查阜西善彈《瀟湘水雲》,琴界人稱“查瀟湘”;彭祉卿善彈《漁歌》,有“彭漁歌”之譽;而張子謙善彈《龍翔操》,被譽為“張龍翔”。琴壇將他們並稱為“浦東三傑”。
圖說:張子謙老照片 官方圖
張子謙的演奏格調高古,指法凝練而奔放,意境豁朗而深邃,善於把情與意融匯於演奏中。他彈的《龍翔操》結構非常緊湊,有細密處,也有奔放處,圓轉隨意,收放自如。他在多變的、旁人聽來似無固定節奏的音樂天地中馳騁,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處理得絲絲入扣。1984年,張子謙曾寫過一首《聽彈‘龍翔’》的五言絕句:撫弦動操間,《龍翔》去無跡。仿佛有餘音,縈回繞天際。這台音樂會中,觀眾也能領略張子謙傳譜,其曾孫、古琴演奏家張赫演奏的《龍翔操》。
古琴是一件內斂的樂器,它自古就是演奏者彈給自己或知己好友聽的。演奏古琴,更像是一場琴與心的對話。張子謙稱之為:“琴中有無限滋味,玩之不竭。”隨著現代社會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而古琴的地位也從“被束之高閣”而成為很多人日常自遣的樂器之一。此次音樂會,除了部分專業人士外,近乎半數都是業餘古琴愛好者。其中有一首《春光好》由在校的小學生彈唱,其中最小的孩子才9歲。據悉,此曲是1936年由沈心工先生改編成今虞琴社社歌。(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